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這次數字藝術的嘗試,弘揚了傳統文化,對古琴的傳承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徐君躍說。徐君躍出身古琴世家,從曾祖父算起,他已是家族中第四代學琴的人。祖父徐元白是新浙派古琴的開創者,被稱為“重振浙派第一人”。近日,徐君躍與十八數字藏品平臺合作,讓他看到了古琴文化傳播與弘揚的新可能。
古琴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橫式彈撥樂器,有著3000年以上的歷史,留下了豐富而深厚的文化遺產。古琴也是“四藝”琴棋書畫中的首項,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古琴又被中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資料圖)
浙派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琴流派,形成于南宋,操琴風格屬于吳越系統,指法圓潤,節奏緊湊,于2010年追加入“中國古琴藝術”。“古琴因為不同的地域和地域文化、不同的傳承、琴譜和代表人物,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徐君躍說,“現在一些主要的流派,如浙派、廣陵派、虞山派、嶺南派、梅庵派、諸城派……其他派系基本是明清之后受浙派古琴的影響逐步形成的。”
徐君躍和祖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從小在家中耳濡目染,比如,都得遇名師指點。徐元白在20歲時曾拜古琴大師大休法師為師,徐君躍先后求學于祖母黃雪輝、父親徐匡華,以及琴家龔一、姚丙炎、吳文光。
“除了精研琴藝,祖父的志向一直是如何更好地弘揚與傳承古琴。早在1928年,他就在杭州組建了‘西湖月會’,定期舉辦雅集、授徒。后來,他輾轉全國,每到一地就要成立琴社。”徐君躍說,“現在接力棒傳到了我的手上,是一份責任與擔當。”
在古琴的創作、打譜、表演形式上,徐君躍不斷做出自己的探索。在古琴藝術中,浙派古琴自成一體,演奏追求“微、妙、圓、通”的音色,但表演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獨奏、琴簫合奏和琴歌。
“我一直在探索古琴新的表演形式,比如重奏曲、協奏曲,我還跨界與合唱團、樂隊合作。大雅的古琴,甚至可以和大俗的絳州鼓樂合作。”徐君躍說,“喚醒記憶、激活非遺,深化融合、創新發展,可以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市場、融入產業。”
此次發布的浙派古琴藝術非遺數字藏品,通過數字科技與文化創意的融合,讓非遺增添了新的展現方式,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在徐君躍看來,數字化對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傳播與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
受訪者供圖
徐君躍認為,浙派古琴藝術作為活態藝術,推動其走向人民大眾,便是“活態傳承”。要想讓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古琴,在現代大眾視野中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就必須借助現代化的“東風”。數字藏品的形式,打通了非遺線上線下的宣傳空間,不僅讓年輕人直觀地聽其音、感其情、明其意,耳濡目染中國文化之美,還能令其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蘊,達成深層的文化認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