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印刷術的壯闊發展史、了解出版印刷事業在烽火年代的使命與擔當、在智能生產車間對話“江蘇工匠”……8月21日,20多名現代+小記者來到了位于南京市新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蘇鳳凰新華印務集團,開啟了“探索一本書的誕生”工業研學之旅。這趟研學之旅,不僅是一次對千年印刷文明的巡禮,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勞動實踐課。
(相關資料圖)
探尋“千年印刷,使命擔當”的文明印記
“這些字居然是刻在牛骨上的”“快來看,這是AI數字人畢昇,他在演示神奇的活字印刷術呢!”“這里有我的姓氏,點擊它還能看到這個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小記者們首站來到了鳳凰印刷文化博物館,這里是江蘇省教材印制重點企業——江蘇鳳凰新華印務集團精心打造的標桿式文化工程。
古今巨匠的偉大發明、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精美雕版、跨越千載的古卷典籍……在歷史陳列展區,從殷商甲骨的神秘契刻,到敦煌經卷的千年傳承;從畢昇的泥活字發明,到古登堡的鉛活字推廣,直至智能時代的數字變革,小記者們一一探尋印刷術的壯闊發展史,體驗古今印刷與文化的奇妙碰撞,更感悟著無數匠人的心血與探索。AI數字人畢昇的演示吸引了大家的關注,南師附小三(8)班秦杭羽驚訝地說:“切麻、淘洗、蒸煮、舂搗、抄紙、晾曬……古代造紙術流程讓我印象深刻。”南師附小二(6)班黃麒穎說,“原來古代人是這樣造紙的,真是太聰明了。紙很珍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張紙。”在“姓氏尋蹤”環節,南京市赤壁路小學一(2)班張珺玥看到了班主任夏老師的姓氏,“夏這個字有各種解釋,太有意思了!以前沒有打印機,古人靠甲骨刻字、絲帛寫字,后來又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才讓故事和知識能傳得更遠。”
讓南京市石鼓路小學五(4)班黃勝垚同學印象最為深刻的環節是“會移動的清明上河圖”,他說:“移動的視頻就像給我開啟了時空穿梭之門,我跟著卷軸‘逛’古代街市,感受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真是太有趣了!”展區里的“饾版印刷互動游戲”讓南京市大光路小學五(1)班的朱恩朵同學印象深刻,“一開始我還納悶,‘饾版’這兩字咋念,玩的過程中才知道,原來就是把不同顏色的小塊木板拼湊成一幅完整的畫。我先選顏色再上墨最后刷一下,一幅清新雅致的荷花圖就出來啦!原來古人就是用這種辦法印出畫的,他們得刻出好多塊小木塊,再一塊一塊仔細印出來,這得多麻煩呀,但古人們卻很有耐心,這就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咦,這不是我們上學期剛學的語文課本嗎?”“這是我們一年級學的音樂課本啊。”“這些課本看上去用了很多年,是不是快成古董了?”一面布滿了各個年代教材的展示墻引發了陣陣驚呼。小記者們了解到,隨著印刷技術的變革與發展,如今所使用的教材印制工藝,正在向綠色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教材的型制也從單一開本變為多種形態;外觀也從簡單劃一趨向繽紛多彩。
在紅色印記展區,從紅色延安的“新聞山”,到新四軍隨軍漂泊的印刷設備,到新安旅行團奔走吶喊的剪影,這里的每一處展陳仿佛都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里,出版印刷工作如何成為傳播革命思想、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武器,同學們不禁肅然起敬。
體會“尺寸教材,國之大者”的工匠精神
帶著對歷史的敬意,小記者們走進了現代化的智能生產車間。智能印刷設備飛速運轉,高速膠訂機和精裝聯動線高效協作,AGV智能小車有序穿梭……眼前的景象讓小記者們目不暇接。他們驚奇地發現,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制的,正是他們熟悉的新學期教材。
“每年7、8月,我們都會加班加點,確保開學前每一本書都能送到學生手中。”江蘇鳳凰新華印務集團有限公司青年技術骨干、“江蘇工匠”張遜江向同學們介紹著復雜的印制工序,并囑咐大家:“希望你們好好學習,珍惜手中的教材。”他的話語樸實而真摯,深受觸動的現代+小記者代表、南京市石鼓路小學2021級4班的“梧桐娃紅領巾學習小隊”的同學們,為張老師系上了鮮艷的紅領巾,獻上鮮花,表達對每一位印制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感謝。
南師附中樹人學校附屬小學二(6)班的唐毅深有感觸地說:“原來一本書的誕生需要這么多的步驟,才能到我們手里,我們應該愛惜每一本書,好好學習書里的知識。”“在印刷、裝訂車間里,我被震撼到了,聽著機器的嗡鳴聲,看著機器快速地運轉,車間的工人仔細校準,一摞摞教材像豆腐塊一樣被‘咔嚓、咔嚓’地切開,再裝訂成冊。原來我們天天翻的課本,要經過這么多關,以后我可要好好珍惜書本。”朱恩朵同學說:“從來沒有這么期盼開學的日子快點來到,盼著新書快點拿到手,翻開時說不定還能想起今天在車間里,看它們從一張張紙變成一本書的樣子呢!”南京市石鼓路小學五(4)班張語諾同學也深有感觸地說:“沒想到一本小小的教科書需要這么多人、這么多工序才能完成。書里不光有豐富的知識,也凝聚了出版社、印刷廠叔叔阿姨的祝福,我們要珍惜這些成果。”
走過長長的車間,看著忙碌的工人們,回味著張遜江老師的話語,小記者們知道了,一紙一墨,來之不易,更讀懂了“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所蘊含的深意。
通訊員 李湲 詹莉 張校博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袁永紅/文 王玉秋晨/攝